伟大的人民艺术家:叶毓山▲ 视频对话艺术家叶毓山 叶毓山,中国国宝级雕塑大师,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家,原四川美院院长,于2017年1月7日在四川成都逝世,享年82岁。 1935年6月2日,叶毓山出生于四川德阳。他以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、纪念碑式的大型雕塑而著称,同时也是一名对中国美术高校影响颇深的教育家。他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期间,开中国美术教育先河,鼓励在校学生投入创造,培养出周春芽、张晓刚等大批知名艺术家。 1961年,26岁的叶毓山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,当时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全国雕塑家征集创作《毛主席全身雕像》,他凭借深厚的功底脱颖而出,次年完成雕像,从此在美术界一举成名。 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,叶毓山本人是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的: ▲ 叶毓山在创作毛主席像 最为人们熟知的“毛主席纪念堂”里的那尊汉白玉毛主席雕像,也是出自他的手。1976年,叶毓山出奇制胜,构思出毛主席跷二郎腿的坐像方案,最终在全国72个方案中被选中。当时大多数的方案都是毛主席站着挥手,但叶毓山本人却有自己的坚持:“因为我很近距离地观察过毛主席,觉得他是亲切慈祥的人民领袖。选方案时,七八十个方案中所有站像第一轮全部落选了,因为建筑师认为大厅内不适合立站像。坐像中只有我的方案是跷腿,其他都是平腿。最终评选时,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了会议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,副总理宣布我的方案中选,因为与会者认为这是毛主席的常态,表现出了他的亲切慈祥。”于是,今天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北大厅,我们可以看到这尊和其他毛主席像不同的雕塑。而正如50 余年来,叶毓山始终坚信:艺术,就是不同。 20 世纪80 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,大规模公共建筑及在环境中设置主题雕塑开始兴起。1980 年7 月1 日,被誉为“万里长江第四桥”的重庆长江大桥建成,叶毓山为大桥两端建设裸体雕塑的设计方案《春、夏、秋、冬》引起了社会上极大争议,历经曲折之后至1984 年9 月26 日作品才正式落成。引发争议和讨论的《春、夏、秋、冬》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深远意义:它开始启蒙了公众对待裸体艺术的审美观念。 九十年代后期,叶毓山辞去院长职务择牧马山而居。他没有停止雕塑创作,而是打造了中国最负盛名的个人艺术工作室。他在牧马山下创作了包括《李白》汉白玉雕塑、八仙过海组雕、《洱海女儿》、《风、花、雪、月》、《沙壹母》(1995-1999年云南大理)。《杜甫》(2000年成都杜甫草堂),《李白》(2002年美国西雅图),2003年长春国际雕塑公园主题雕像《和平·友谊·春天》等经典作品。雕塑创作,伴随着他的一生。 《毛主席纪念堂坐像》、《春·夏·秋·冬》、《歌乐山烈士群雕》……在叶毓山数十年创作生涯中,共有上百座著名雕塑问世,分别摆放在全国诸多省、市、自治区。这些深入人心的作品,已经成为中国几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。 |